“开了这个口子,他们怎么会不多举荐自己的同乡朋党,同乘一船,尾大不掉!”
“武将们受了冷落,被闲置一旁,必然心有不甘。”
“既然你朱允炆一碗水端不平,那我们就另择明主,喜迎燕王进京!”
“皇上嘛,谁干不是干?”
其实,不止朱棣靖难时期,朝廷文武出现龃龉不和。
整个大明的国运走势,都和皇帝和文官集团斗法分不开,紧密相连。
但真正的文武失衡,是因为那件事情的发生。
没错,就是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!
接着,以于谦为首的文官得势,废除了朱元璋留下的五军都督府,改京师三大营为十团营,由兵部直接掌握兵权,上令下达,好不威风......
从此以后,明朝的武将没了话语权,彻底靠边站了,混得连打杂的都不如!
说起来,那些士大夫的尿性劲儿,就是宋元两朝给惯出来的。
宋朝对文官有多宽松,自不必多言。
等到了元朝,由于草原上那些套马的汉子不懂中原的统治基础,也懒得管事,安于享乐。
干脆大手一挥,实行包税制,由各地的士绅豪强替朝廷征收钱粮。
只要缴足了份额,管你向
如此一来,能够自由操纵的空间可太灵活了。
反正皇权不下县,朝廷征收多少钱粮,还不全凭士绅老爷的两片嘴?
为了维护封建统治,减轻负担,皇帝选择相信文官,依赖文官,放纵文官......
这么优良的传统,当然要延续下去,继往开来了。
而文官集团,既脱胎于士绅阶层,也是他们在朝中的代言人。互相利益互通,勾搭连环。
“什么?”
“他们胆子不小啊,竟敢更改咱定下的祖制!”
“让文官掌握兵权,日渐骄纵,等时间一长,还不反了天了?”
这群尊崇孔孟之道的臭老九,是个什么德行,朱元璋心知肚明,再清楚不过。
仗着读了几本圣贤书,姿态高傲,目中无人。
用一句话形容,就是:给点阳光就灿烂,给点河水就泛滥,狗肚子装不了二两香油。
南北榜案发时,他曾大发雷霆,下令处置一批,想要遏制这股科举舞弊,结党营私的不正之风。
不曾想,到头来还是尾大不掉,扰乱了朝政秩序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啊......
看来,咱还是杀少了!
不给点厉害瞧瞧,让他们做梦都感到害怕,寝食难安,咱就不配叫朱重八!
看穿了那些士大夫的真面目,老朱竟然比二百多年后的崇祯皇帝,提前得出了一个结论——
满朝文臣皆可杀!
这么说,也许有些过分。
咱大明朝的官吏,若是发发狠,全给砍了,兴许会冤枉不少人。
但要是隔一个杀一个,肯定有漏网之鱼。
想到自己的孙子偏袒文官,和气同声,朱元璋仿佛恍然大悟,醍醐灌顶!
难怪朝中武将会心存不满,暗中向老四倒戈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