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完这番话,刘光天和刘光福两兄弟陷入了沉思。
“我终于懂了,当那些领导把礼物带回家,被家人问起时,他们肯定会想起我们的好处。将来厂里有任何好事,他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我们。”
刘海中对此未予明确表态,心中却想,这小子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门道。
“哥哥,这糖味道真好,哪儿买的呀?”
“不是买的,一个朋友送的,虽然好吃,但也不能吃太多,对牙齿不好。”
“朋友送的?”欣怡微微皱眉,见李建国没有细说,她也就没再追问。
轧钢厂厂的自行车停放点,除杨厂长外,其他条件较好的领导都骑自行车。
李副厂长也不例外,他的飞鸽牌自行车已骑了数年,看起来有些陈旧。
“这是谁的车?”看到停车点新增了一辆锃亮的自行车,与自己的相比,李副厂长心中不禁失衡。
“这是食堂李师傅的新车。”
“李师傅?李建国?看来这小子搭上杨厂长后确实不简单了,竟然骑上了永久牌自行车。”
一个厨子骑的车竟然比副厂长还好,这让他面子往哪儿搁?
李副厂长素来最爱面子,更何况李建国与杨厂长关系日益亲近。
李建国现在的位置也是得益于杨厂长的提拔,在李副厂长眼中,李建国显然已成为他的竞争对手。
李建国并未察觉到李副厂长的密切关注,他在忙碌完厂里的早餐后,刘岚和其他人便开始好奇地询问他购买自行车的事情。
“李师傅,听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?”在这个节俭的年代,谁不是紧紧巴巴地过日子?
她几乎没听说过哪个普通工人会舍得为自己买这么昂贵的物品。
即便是在结婚这样的特殊时刻,大多数家庭也会选择简单办理,不会购置所谓的“三转一响”。
李建国才刚刚转正,他的钱从何而来,能买得起这样的自行车?
“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,如果你们跟我一样没有家庭拖累,也能买得起。”
李建国随意地回应了两句,他知道买了自行车就无法保持低调,但他也不希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。
“嗯,也有道理。”这个解释虽然有些勉强,但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深入质疑。
李建国在厂里已经小有名气,任何与他相关的消息,都会迅速传遍整个轧钢厂。
但这次的传闻风向有些不同,有人帮李建国算了一笔账,如果每月平均花费十元,那么两年下来就是240元。
扣除这部分开销,算上他这两年的工资,手头剩下的也不到200元。
如果再遇到一些小病小灾,想要买自行车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不知是谁在背后加盐加醋,将李建国家中早年因丧事而欠下的巨额债务曝光了出来。
厂里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而又复杂,到了中午用餐时间,不少人对李建国购车款项的来源提出了疑问。
在当下,工人与商人的界限分明,超出工资以外的金钱,往往被视作不当得利,甚至可能被指责为投机倒把。...
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,李建国才选择欠下人情,特地找杨厂长借钱。
“喂,你们听说了吗?”
“听说什么?”
“外头有人传言,说李师傅买车的钱是偷的。”